• 豫西调的历史渊源

    豫西调,也称作西府调。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,百姓称之为“靠山吼”,读书人戏称为“山梆子”“粗梆子” 。艺人们相传,山梆子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。在清光绪年间之前,豫西调和祥符调在板路、唱腔上基本相同,直到光绪末年才改唱“下五音”,和豫东的“上五音”唱法有了明显区别。自此,艺人们为了区别,把开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称之为“豫东调”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0
  • 豫剧的艺术特点

   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,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,唱腔流畅、节奏鲜明、极具口语化,一般吐字清晰、行腔酣畅、易为听众听清,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。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奔放的阳刚之气,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,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;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,质朴通俗、本色自然,紧贴老百姓的生活;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,矛盾冲突尖锐,故事情节有头有尾,人物性格大棱大角。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0
  • 豫东调的唱腔特征

    豫东调,是指流行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,也称河南梆子、河南高调。同山东梆子(高调梆子)的关系极为密切。传统剧目基本相同,唱法多由大本腔(真嗓)改以二本腔(假嗓)为主。又称“下路调”或“东路调”。 唱腔特征因在其发展史上流行区区域接近鲁西南,受山东梆子的影响, 其主要特征是以5672 ・3・为腔体的骨干音,亦称“上五音”;以562・765245为旋律线,主音落5。“二本腔”(假嗓)演唱...

    时间:2024-12-20